近日,股份制大行、中小银行开始陆续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中长期限存款利率降幅在10BP~50BP不等。目前,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普遍低于2%,迈向“1时代”。
No.1 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至2%以下
去年国有大行率先将存款利率打到2%以下后,股份制大行、中小银行也跟进了!
自今年4月以来,江西、广东、广西、安徽等全国多地的中小银行纷纷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2%以上的存款产品已逐渐稀缺。
截至4月17日,多家银行的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普遍在10BP至50BP之间,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跌破2%,全面迈向“1时代”。
目前,大额存单也正在逐渐失去其利率优势,有的地区有部分银行的大额存单产品利率要低于该行同期限定期存款产品利率。
此外,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全国性银行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均与同期限定期存款产品利率保持一致。
业内指出,中长期限存款利率降幅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响应政策导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需求,此外,储户存储长期存款的意愿强烈,银行通过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优化负债结构,应对存款定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
开源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银行负债策略隐含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预期。从历史规律来看,长期限定存的挂牌利率下调幅度较大,因此若银行预期存款定价有进一步下调可能,将避免在降息环境中吸收过多长期存款。
No.2 银行为何“偏爱”压降长期利率?
业内普遍认为,降低负债端成本是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关键原因。近期,银行净息差仍在持续承压。
2024年四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52%,远低于1.8%的“合理区间”警戒线。国有大行中,最低的净息差甚至仅有1.27%。
更深层的原因则与政策导向和储户行为有关。一方面,央行通过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但负债端的存款利率却因储户偏爱长期定存而居高不下。融360分析师艾亚文指出:“储户对长期存款的偏好导致银行负债结构失衡,中长期存款占比越高,银行付息压力越大。” 另一方面,监管层要求银行压降“高息揽储”行为,清理“手工补息”“特色存款”等变相高息产品,进一步倒逼银行调整利率结构。
机构指出,存款利率仍处下行通道,2025年或迎来更多调整。这一判断基于三重压力:一是存量高息定存将在年内集中到期,银行借机压降成本;二是理财收益率同步走低,削弱存款“脱媒”动力;三是政策面可能继续降准降息,人民日报4月6日发文称“货币政策工具留有充分调整余地”。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称,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仍然处于下行趋势,存款利率有可能继续下降。居民可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投资能力等出发,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